2014年教代会工作报告

索取号:0105000-2015-0001发布时间:2015-11-02浏览次数:73

 

推动创新发展 深化内涵建设

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学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在上海理工大学第四届教职工代表大会

第三次会议上的工作报告

校长 胡寿根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学校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审议。

 

第一部分 2013年工作回顾

2013年是学校实施“十二五”规划的攻坚年,也是学校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关键一年。学校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扎实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全面实施人才强校主战略,不断推进以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人才培养成效显著,科学研究硕果累累,服务社会屡创新绩,文化传承与创新捷报频传。

一年来,在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广大师生员工统一思想,明确目标,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以“推动创新发展,深化内涵建设”为主题,按照“提高质量、优化结构、深化改革、促进公平”的内涵式发展总要求,深入推进内部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工程型、创新性、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完善,学校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学校教育事业继续保持快速平稳发展。

一、认真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加强和改进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

扎实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加强两级领导班子建设。经过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完成了学习教育、听取意见,查摆问题、开展批评,整改落实、建章立制等三个环节的任务,确定了6个专项整治重点任务、84项制度建设计划,落实即知即改项目41件次。

创新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激发基层党组织活力。创新党支部设置模式,以“创建卓越党支部计划”为抓手,开展党支部优秀党建案例评选活动;组织发动各基层党组织积极开展党建联建工作,不断扩大党建工作的辐射力、影响力;加强党建课题科学化管理,党建课题研究的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提升。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完善干部分类管理评价机制,认真执行公开差额推荐、差额考察、常委会差额票决等制度,创新探索面试评议制度,全年共公开推荐38个中层干部岗位,提任32人,轮岗6人;继续推进青年教师挂职锻炼,加强优秀青年后备干部培养;举办了2期党校培训班。

创新开展宣传和文明创建工作,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有计划开展党的十八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习近平同志系列讲话等重要精神系列学习宣传活动,不断完善两级中心组理论学习制度;改版校园网主页,加强网络舆情引导,不断完善校园网络突发事件处置机制;完成学校社会责任报告编制工作,培育打造了一批校园文化精品。

创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德育工作取得新发展。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创新与平台建设”项目,组织开展“辅导员队伍建设月”系列活动,进一步促进辅导员和思政专业课教师两支队伍的有效融合;积极拓展网络思政工作平台,创新将艺术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做好民主管理和群众工作,凝聚学校事业发展合力。制定实施《上海理工大学教职工代表大会实施细则》,进一步提升学校依法治校和民主管理水平;加强统战工作,创新开展“智联沙龙”活动;召开共青团上海理工大学第十三次代表大会、第十六次学生代表大会;加强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妇女组织建设。

加大党风廉政建设力度,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环境。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市委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各项规定和要求,严格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三重一大”制度,全面加强廉政风险预警防范机制和制度规范建设。

二、全面深化内涵建设,人才培养质量逐步提高

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打造“精品本科”。召开精品本科教学研讨会,全面强化教学常规管理;以专业评估推动专业内涵建设,建设丰富、多元、高质量的课程体系,筹建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进一步加强教师教学质量监控;扩大“卓越工程培养计划”规模,加强实验室管理与服务中心功能建设,夯实公共实验教学基础。我校学生获市级以上各类奖项的数量和质量上均有新突破。

创新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研究生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开展以质量为导向的研究生教育,建立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制度;全面推进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宗旨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进一步加强与一校八院(所)的战略合作;加强研究生培养过程质量检查和监控,积极构建质量保障体系和教育评价体系。我校再次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1篇。

国际化人才培养标准强化,教育国际化战略全面推进。继续推进ASIINAACSBABET专业国际认证,积极推进中外合作办学,积极扩大国际交流合作伙伴和渠道,进一步完善了留学生服务体系;成立澳洲文化交流中心、北欧文化交流中心,沪江国际文化园活动蓬勃开展。

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进一步完善了人文素养教育体系; 不断深化资助育人内涵,规范心理健康工作体系,创新就业工作理念,2013届本科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率、初次就业率均高于上海市高校平均水平;推进明星社团创建工程,进一步拓展社会实践活动体系建设,广泛开展学生阳光体育活动。

三、不断强化人才强校主战略,有效提升学校综合竞争力

坚持人才引进与培养并重,师资队伍结构不断优化。召开学科与师资队伍建设工作推进大会,继续加大教师引进力度,教师队伍总量明显增长,全年共引进12名沪江领军人才;按岗位需求和学校发展目标积极推进“教师专业发展工程”,继续推进教授团队建设。

稳步推进协同创新工作,重大项目立项管理进展顺利。召开科学技术与协同创新大会,成立协同创新研究院,联合组建“上海高端能源装备协同创新中心”,积极组织申报国家和上海市协同创新中心;共同发起成立了“上海重大工程建设安全监控技术与设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军工路1076号研发基地落成并投入使用,机械工业共性技术上海研究院工作稳步开展;深入开展“085项目内涵建设,完成《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20132015年)项目建设规划》,财政部同意立项金额在上海市属高校中居于首位。

学科生态不断优化,科研平台基地取得突破。继续开展学位点发展规划和布局调整工作,加强重点学科和科研基地平台建设,加大高水平科研平台的培育和申报,新增上海市重点实验室1个,获批“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1个。

科技奖项培育初见成效,科研质量逐步提升。大幅度提高科技奖励的资助力度,全年共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项16项(含合作单位5项),“低温冰箱系列化产品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第二合作单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实现我校近十年来国家级科技奖励零的突破;激励引导教师开展科学研究,论文数量、质量及在全国高校排名均有提升,申请和授权发明专利显著增加,我校光工程学科团队论文再次在国际顶尖杂志上发表高水平论文,高被引(ESI)论文篇数有新突破。

纵向项目数量显著增加,科研经费结构持续优化。制定完善学校科技管理文件25项,进一步加强学校科研项目管理,规范科技工作者科研行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全年立项46项,立项率在上海地方中稳居第二位;科技部项目数量继续增加,同比增长50%;全年纵向科研到款经费达到1.13亿,首次突破亿元大关。

科技服务特色鲜明,技术转移体系日趋完善。成立上海理工大学技术转移中心,进一步强化学校知识产权、科技成果等无形资产的规范管理,试行以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等为主要内容的管理体制改革,构建产学研用结合的技术转移体系,上海理工大学技术转移中心以第七名的成绩获批国家级优秀。

四、不断理顺内部管理体制机制,保障服务工作扎实有力

加强服务型机关建设,着力提高公共服务效能。进一步加强学校公共服务中心、学生工作服务中心功能建设,继续开展机关服务群众满意度测评制度,学校管理服务水平和师生满意度进一步提高。

完善校区功能布局,加大基础建设力度。基础学院顺利回迁,军工路1100号校区改建如期完成并正式投入使用;积极推进先进制造科技创新基地项目、南校区六期学生公寓建设项目等重大基建项目,建设规模近19万平方米。

财务管理和审计监督继续加强,资金使用效率不断提高。认真推进“教育经费管理年”系列工作,初步建立经费使用的评价机制;继续推进财务收支项目审计及内部审计整改,有效促进学校各项管理服务的规范和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

逐步完善图书情报服务工作,创新开展智慧校园建设。加强数字图书馆建设,加大文献资源引进力度,更好地满足了师生教学科研需求;推进完善智慧校园,创新向一线教师提供面向教学的云桌面服务,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技术支撑。

加强改进校园基础保障,推进平安绿色校园建设。建立健全校园绿化养护和环境卫生维护工作模式,开展校园基础设施专项整治活动,不断优化校园环境;在上海高校中率先启动校园安全信息管理系统,构筑校园公共安全体系,稳步推进平安校园综合治理。

加强校友服务和基金会管理,校史档案工作深入展开。开展建校107周年校庆系列活动,完善校友工作联络平台,以激励创新为导向设立专项创新奖励基金,积极挖掘校友资源和社会资源;档案征集编研成效显著,组建了第二届校史研究顾问委员会,向社会广泛开放校史展示,充分发挥校史育人功能。

加强和完善大学系统建设,推进附属学校资源共享。召开上海理工大学大学系统建设十周年研讨会,继续推动医专和版专浦东新校区建设,进一步加强大学系统建设;举办“上理之星”创设5周年总结表彰大会,完善与附属学校的共建机制和办学资源共享机制,切实推进附属学校的建设和发展。

各位代表,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我校各项事业发展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这些成绩是全校广大师生员工团结奋斗、努力拼搏的结果,也是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通力合作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学校,向全校师生员工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关心、支持学校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和离退休老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

第二部分 学校2014年工作总体思路

2014年,学校将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引,按照“抓大事、保常规,顾大局、重协同,顺大势、促改革”的总要求,强化人才强校主战略,坚持办学目标和办学定位两大抓手,集中力量实现师资队伍和学科建设、人才培养质量、学校事业发展动力的三个突破,不断提升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努力开拓学校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2014年的主要工作,学校已经印发了党政工作要点,针对学校新一轮改革发展,聚焦综合改革,学校提出了十大方面重点工作三十条具体举措即《上海理工大学关于推进新一轮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近期将在全校印发。这里我针对2014年主要工作重点说明以下几点:

一、发扬校训精神,广泛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

大学校训是一个大学的教育宗旨、人文精神、办学特色等全部内涵的集中和概括,在经历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积淀之后,大学校训和大学自身紧密相连。沪江大学在1915年就确立了“信义勤爱”的校训,2006年百年校庆,学校继承传统,发扬时代精神,将校训发展为“信义勤爱,思学志远”。党的十八大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提出了24字“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公民层面的价值准则——“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与我校校训高度契合。上海理工大学校训是砥砺青年的价值尺度和行为标准,是映射社会价值取向的重要内容,上海理工大学素来以培养具有学识抱负的合格公民为己任。

1.与时俱进,丰富校训的传统特征和时代内涵

学校的百年办学历程虽几度易名、历经变迁,几代上理人在校训的感召下,在教学科研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为学校赢得了中国“制造业黄埔军校”的美誉,铸就了学校的百年办学辉煌,积淀形成了今天学校特有的办学特色和文化底蕴。当前,上海理工大学正在朝着“做精品本科、争一流学科、创百强大业”的奋斗目标砥砺前行。将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我校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相融合,将校训所凝聚的精神辐射到师生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引领师生在立德树人、学术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推陈出新,切实将文化软实力转化为学校核心竞争力和发展源动力,集聚力量,共同迎接学校新一轮改革与发展。

2.搭建平台,形成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有效载体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淀、整合、提炼大学文化,把校训精神贯穿于学校教育、科研、管理和服务的全过程,结合实际组织对校训精神与当代青年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讨论与探究,真正将师生的自我价值融入学校的整体价值。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实践,将校史、校情、校训教育,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切实增强师生对校训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亲切感、认同感与使命感。

二、围绕立德树人,着力加强党建与思政工作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我国人才培养、高等教育、高校思政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和新任务,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首次写入报告中,为高等教育、高校党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学校要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面提高党建与思政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做好教育实践活动整改落实和“回头看”工作,巩固和发展教育实践活动成果;筹备并召开学校第八次党代会;围绕服务型机关建设和学院服务功能建设,探索推进基层服务型党支部建设有效途径;改进“创建卓越党支部建设计划”实施办法和评价体系,创建卓越党支部品牌项目;制定并实施新一轮党校建设方案,做好入党发展对象、干部教师的教育培训工作;继续推进区域化党建联建工作。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认真学习宣传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同志系列讲话精神,完善两级中心组学习制度;以立德树人为导向,加强德育整体设计,深化“两支队伍”和“两个课堂”的有效融合;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扎实推进党的十八大精神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弘扬校训精神,培育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学生学习源动力;推进网络思政建设,进一步开发易班功能;注重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研究及成果转化。

加强新闻宣传和文明创建工作。加强新闻中心建设,探索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加快学校新媒体建设,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更多地将视角对准教师、学生和基层;把握好舆论引导的时、效、度,开展网络舆论引导试点工作,成立学校网络宣传办公室,构建“上理微圈”文化育人模式;实施人文校园建设行动计划,进一步加强学校形象塑造,完善和规范视觉形象表达,组织开展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做好社会责任报告编制工作;加强党史和校史研究,及时调整更新、充实完善校史馆内容,启动新一轮校志编撰工作。

三、紧抓人才质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提高质量是当前高等教育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十八大报告进一步强调“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落实提高质量这个核心任务,首先要提高人才培养水平,要重点做好3件事:

一是要着力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要回归教育本质,强化教学常规,以学生成才为教学之本,结合实际进一步完善教育教学体系与制度。围绕“精品本科”建设,强化卓越工程基础教育,加强本科专业建设,推进本科专业综合改革和卓越工程教育专业试点,开展第二批上海市本科专业评估,启动“小班化”教学试点;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分期验收校级核心课程,积极搭建网络课程平台,强化教学环境的建设和保障;建立健全本科教学质量年报制度和评价机制,实施教师教学激励计划,建设教师发展中心。

二是要加强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深化研究生教育质量内涵建设,建立学科(学位点)自评估体系,完善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以“机械工业上海研究生院”建设为抓手,深入开展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开展研究生国际化教育,推进研究生层次的跨国界联合培养。

三是要全力推进教育国际化。以上海理工大学中德国际学院建设为契机,加快推进与德国高水平工程大学合作办学的步伐,探索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新途径,更好地服务于上海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继续推进ASIIN等专业国际认证工作,建设高水平国际化课程;拓展国际文化课程、项目和海外学分互认项目;推进先进制造国际创新中心建设;加强沪江国际文化园区管理模式改革。

四、推进人才强校,有效提升学科科研竞争力

国以才立,校以才兴。百年大计,人才为本。我们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把人才工作与学科科研发展紧密结合,处理好人才引进与人才培养的关系,处理好人才队伍建设与科技创新协调发展的关系,处理好重点拔尖人才与学校整体师资结构优化关系,扎实推进人才强校战略,有效提升学科科研竞争力。

一是要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重中之重,坚定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积极做好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继续完善人才引进配套及奖惩机制。不断完善学校人事制度及其运行机制,重点加强领军人才和国际化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聚焦学科高峰高原建设,加强对二级学院人才队伍建设进行分类指导;推进实施师资博士后制度,实施青年教师培养资助计划;进一步完善教授团队建设。

二是要创新内涵建设绩效评价与管理体系,推进协同创新工作。制定科学合理的内涵建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不断完善学校内涵建设的管理架构。通过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设,进一步提高内涵建设资金使用效益,切实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推进。推进“上海高端能源装备协同创新中心”和“上海光机电集成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积极组织申报国家和上海市协同创新中心;培育组建“上海现代医疗器械协同创新中心”,联合筹建“上海理工大学-临港协同创新园区”;启动“上海市动力工程多相流动与传热重点实验室”建设,推进“机械工业共性技术上海研究院”研发工作。

三是要科学定位学科规划,明确学科高峰、高原,形成错位竞争的多元化学科生态。抓住国家重大的战略部署的机遇,积极应对,超前谋划,及早布局,突出重点,集中力量,科学定位学科规划。加大对人文社会学科的支持力度,积极参加上海市智库建设。继续实施国家级项目的培育和申报支持计划,构建国家级、省部级(或市级)和校级三类重点学科和科研平台培育体系;拓展军工科研领域;加强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推进学校技术转移中心工作,加强校办产业规范管理,提升科技服务水平。

五、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加快建设现代大学制度

一是加快推进《上海理工大学章程》的建设工作。依法制定《章程》,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内在需要,是明确学校内外部权利义务关系、促进高校完善内部治理结构的重要载体,是推进依法治校的重要举措。我们要通过制定大学章程,来明确办学定位,总结办学传统和特色;理顺内部治理结构;实现管理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二是深化校院两级管理改革。按照大学治理结构和能力现代化目标,努力探索大学治理体制机制的改革与实践;进一步加强校、院两级管理,明确校、院两级管理职责和权限;以实施绩效工资为契机,以办学绩效和对学校的贡献度为导向,调整和完善学校各部门的年度考核政策。

三是做好惠民实事工程项目建设。全力做好“实施一线教学激励计划”、“建设校园标识指示系统”、“改善师生学习生活设施”、“执行教职工体检新标准”、“校园海安路沿线降尘设施建设”等实事工程建设。加强对实事工程建设的全过程督察,确保工程保质保量按时完成。继续稳步推进绩效工资改革和四金基数调整,让广大师生共享学校发展成果。

各位代表、同志们:我们要认真学习和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紧密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以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科技创新能力为中心,真抓实干,奋发图强,用卓有成效的工作和优异的成绩,做精品本科,争一流学科,创百强大业,为学校新一轮的改革发展事业谱写浓墨重彩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