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聚力 开拓创新
为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而努力奋斗
——在上海理工大学第四届教职工代表大会
第五次会议上的工作报告
校长胡寿根
各位代表、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上海理工大学第四届教职工代表大会 第五次会议。我代表学校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审议。
第一部分:对2015年工作的回顾
2015年,是收官“十二五”、布局“十三五”的重要一年,也是学校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关键之年。学校党委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主动对接“中国制造2025”和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深入推进“人才强校”主战略,“工程型、创新性、国际化”的办学特色日益凸显,精品本科与一流学科建设取得突破,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有序推进,大学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
一、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科学发展能力进一步提升
学校党政紧紧把握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深入研究学校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新任务,不断提升科学发展的能力。
1、发展目标进一步明确。通过历次党委常委会和校长办公会会议,及时研究新问题,明确不同阶段的任务目标;编制完成《上海理工大学“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及其他八个专项规划。在深入把握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学校办学优势、特色的基础上,形成《上海理工大学深化综合改革方案(2014-2020年)》,并获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同意备案。
2、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升。成立太赫兹技术研究院,推进太赫兹国际工程中心、太赫兹国际产业园建设,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上海市委书记韩正等国家、上海市领导来校视察并加以肯定。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获得突破,光学工程、系统科学两个学科获上海市高峰学科建设计划支持,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管理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四个学科获上海市高原学科建设计划支持。入选市属高校本科教学教师激励计划试点单位,任课教师100%参与坐班答疑和自习辅导。成功接待爱沙尼亚总理来访,学校教育国际化水平再上新高。
3、工程教育示范效应初显。与南京工业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共建“长三角高等工程教育联盟”,致力于加强区域高校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与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院共建“上海智能制造工程师学院”,进一步探索“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学校在推动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发展、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典型做法得到媒体广泛关注,仅教育部网站全年就有3次专题报道。
4、现代大学制度不断完善。2015年新修订的大学章程、学术委员会章程经上海市教委核准备案。学校被列入市属高校总会计师制度实施首批三所试点高校,党委班子成员中首派总会计师。制订《上海理工大学贯彻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实施细则》,逐步修订完善学生管理、教师发展、教学与科研管理、财经资产管理与审计、法律顾问工作等相关规定与规章制度体系,理顺内部治理结构,推进依法治校下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5、大学文化更加彰显。学校荣获2013-2014年度上海市文明单位。“校训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获教育部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成功举办创新创业、综合改革等市教委重点力推的媒体推介活动,推出上海理工大学视觉形象识别系统,隆重举办109周年校庆纪念活动,提升上海理工大学的品牌形象。
二、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快一流理工大学建设步伐
学校党政始终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摆在突出位置,着力加强内涵建设,有力推动各项事业快速发展,加快一流理工大学建设步伐。
1、教育质量全面提高。加强实践教学改革,“现代企业运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获批国家级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加强教学改革研究,22门课程获批上海市重点课程,5门课程获批上海市精品课程,2门课程获上海高校示范性全英语课程,2个教学项目获上海高校本科重点教学改革项目,3本教材获上海普通高校优秀教材奖。推进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优化课程体系和结构,加强实践基地建设,研究生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启动高峰高原学科建设项目全日制博士研究生资助计划,设立专项资金鼓励和资助优秀博士生出境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设立推免硕士研究生优秀奖学金,不断优化研究生结构。动力工程和车辆工程2个专业学位实践基地获批上海市示范性基地。向社会发布《上海理工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对接行业、改造专业、引导就业、鼓励创业,大力强化学生就业工作,学生就业率位居上海市属高校前列。其中,本科毕业生4263人,就业率达到97.28%,毕业研究生1837名,就业率为96.46%。
2、学科水平快速提升。统筹规划学位点的整体布局,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在学科领域、学科方向上率先谋划、寻求突破并形成特色,学科建设在学校发展中的引擎作用越发凸显。我校机械工程、生物医学工程2个一级博士点和国际商务硕士、翻译硕士、公共管理硕士、工程管理硕士4个专业学位授权点在教育部专项评估中全部“合格”。学校工程学学科近11年被ESI系统收入论文506篇,累计被引用1703次,正式进入全球工程学学科前1%的行列。构建学位授权点自评估体系,稳步开展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撤销生物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增列化学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3、师资队伍不断优化。多措并举广纳贤才,着力提升教师队伍规模与质量。全力推进和实施“沪江人才”计划,全年共引进沪江领军人才9人,其中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中组部“创新千人”3人、“创业千人”1人,获批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教师队伍结构不断优化,共引进教师114人,顺利完成人才强校战略中“用三年时间,完成教师总量净增300人左右”的目标。制定正高级专家延退规定,开辟校内沪江学者评聘渠道,探索破解学校正高比例受限的解决办法。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正式实体运行,组织300多名教师参加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计划在线课程培训”,出台《上海理工大学青年教师助教工作制度实施办法(试行)》,强化青年教师培养。
4、科研实力显著增强。紧贴行业,发挥优势,获得包括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内的省部级科技二等奖4项。人文社科类奖项取得突破,获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二等奖1项。与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济南航空四站装备修理厂的合作项目,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56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获立项资助,其中重点项目1项,实现近五年重点项目零的突破。7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获立项资助,立项数创历年新高,其中重点项目1项,首次实现学校国家社科重点项目立项突破。不断优化科研项目过程管理,重点明确了科研项目中间接经费、结余经费、外拨经费、预算调整、人员调整等管理细则。
5、教育国际化稳步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层次、水平进一步提升,来校各类留学生规模不断扩大。“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能源与动力工程”两个本土专业通过ASIIN认证,与德国权威工科认证机构ASIIN认证共建中德“中欧高等工程教育研究中心”,与亚琛工业大学共建“中德环境岩土与地质工程研究中心”,与斯图加特大学等共建“中德合作智能制造研究院”。举办“上海理工大学&汉堡应用科技大学合作30周年活动暨中德工程教育主题论坛”和“中国高等教育理工类专业国际认证中德研讨会”。引进澳大利亚两院院士、IEEE院士等多位国际顶尖人才,集聚起了一支由国内外高水平学者和工程师组成的科技创新团队。
6、社会服务成效显著。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探索产学研融合机制。通过多种有效方式,推进与企业、科研院所的战略合作,提升对重点行业的贡献率和影响力。积极参与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荣获中国高校展区优秀展品特等奖、优秀组织奖和先进个人奖。在绵阳、永康新增两家上海理工大学技术转移工作站,建立了上海高校知识服务平台和知识服务团队,科技服务活动辐射到全国各地。横向科研到款经费9146万元,保持持续增长。主动对接行业,以发起人之一身份加入“上海智能制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上海医学影像诊疗设备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不断提升行业影响力。
7、办学条件有效改善。建筑面积31443平方米的六期学生公寓投入使用,建筑面积29983平方米的分析测试中心竣工,先进制造大楼与上海市动力工程多相流动与传热重点实验室省部级平台建设有序推进。总计34748平方米的年度基本建设修缮工作完成。添置配套设施,完善教师休息室功能,提升教师教学后勤保障质量。校园环境不断美化,校园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后勤社会化改革进一步深入,服务质量和师生满意度不断提高。校办产业不断规范,经济效益逐步提高。
三、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不断提升
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不断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2015年11月11日至2016年1月11日,上海市委第二巡视组入驻学校(含巡视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开展为期两个月的巡视工作。学校全力配合支持巡视工作的开展,组织协调近200名干部谈话,及时提供各类资料接受巡视检查,巡视工作对加强与改善党对高校的领导、规范权力运行、理顺内部治理体系、提升党建科学化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1、领导班子活力进一步增强。学校党委把加强领导班子学习教育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建立健全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丰富学习内容和形式,通过理论研讨、实地调研、联组学习、专题组织生活等,学习国家、区域、行业形势与政策,注重提升班子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并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学校发展的动力。通过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修订党委常委会议事规则和校长办公会议事规则,严格执行“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凡学校重大事项均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进行集体研究决定,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2、思想政治建设进一步巩固。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打造“思想理论热点面对面”教学特色品牌,实施“大家讲大课”教学理念,校领导走上讲台参与党课、《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支持“尚理国学工作室”、“博雅复兴工作室”等项目开展文化品牌活动,成功入选“上海教育系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典型案例”,管理学院学生团支部获全国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团支部”。
3、基层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深入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有效激发了党员领导干部的生机活力。首次开展二级学院党组织书记落实抓基层党建与党风廉政建设“第一责任人”责任述职评议和实地检查工作。强化基层党支部政治属性和服务功能,开展“卓越党支部”党建案例评选,巩固党建成果,获市教卫系统第二届优秀组织生活案例1项,获杨浦区区域化党建联盟创新最佳事例奖1项,党建案例《上海理工大学以区域化党建联建促进学校事业全面发展》在第三届全国基层党建案例创新案例征集评选活动中获评优秀案例。
4、干部队伍建设成效显著。不断完善民主推荐、竞争上岗选任中层干部机制,全面完成机关职能部门中层干部整体换届工作,提任23人,平级交流12人。强化干部管理与监督,完成11位中层正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启动6位学院中层正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启动141位中层干部档案专项审核工作,完成146名干部个人有关事项的填报、系统录入,开展了干部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工作。注重干部培训学习,143名中层及以上干部完成了“上海干部在线学习城”学习。重视并切实做好后备干部选拔培养工作。
5、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推进。不断增强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意识,积极构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体系,严格执行“四书四会三报告”制度。制订了《上海理工大学领导班子落实“一岗双责”的实施办法》,全面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加强纪律监督审查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深化廉政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建设。重视党风廉政文化和制度建设,开展“尚理”廉政文化宣传月活动。联合校内多部门联查、联防、联建,构建预防职务犯罪协同机制和廉政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建设。严格招投标制度,扎实开展审计工作,重视信访监督,严肃查处违纪违法行为。
6、民主管理与和谐校园建设不断巩固和加强。完善校院两级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积极拓展师生员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有效途径。教代会审议通过综合改革方案、“十三五”发展规划等学校发展重大事项;加强统战工作,民主党派和党外人士在学校建设、参政议政、社会服务中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各级工会、共青团、校友组织和广大离退休老同志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学校事业发展凝聚了强大力量。根据国家及上海市要求,落实绩效津贴改革,开展了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调整和提高了教师基本工资标准和离退休人员离退休费标准,并启动建立职业年金制度,教职工待遇福利逐步改善。安全保卫工作扎实有效,学校获得“上海市安全文明校园”荣誉称号。
过去的一年,学校的事业发展取得了新的成绩,展现了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在此,我代表学校党政,向全校师生员工和离退休老同志表示崇高敬意和衷心感谢!
回顾过去一年的工作,我们最深刻的体会是:必须坚持党的教育方针,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断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扎实推进巡视整改工作和党风廉政建设,着力营造团结进步、风清气正的校园氛围;必须坚持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道路,正确处理好党委领导与校长负责、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当前任务与长远目标、重点突破与全面推进等辩证关系,不断推进学校事业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推进人才强校主战略,以学科建设、科技创新为动力,以社会服务为己任,大力推进教育国际化,在服务中国制造2025和全球科创中心建设的国家地方战略中,不断提升整体办学水平;必须坚持走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依靠全体师生员工办学,充分尊重并发挥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不断增强事业发展的凝聚力。
在总结成绩和经验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工作与党和国家赋予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相比,与一流理工大学的发展目标相比,与广大师生员工的热切期望相比,还存在三个短板:一是虽然近年来学校引进了一批学科领军人才,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但结合“十三五”的发展目标,对照“双一流”建设的内涵要求,人才队伍相对薄弱的现状尚未根本改变,人才队伍仍然是制约学校发展的短板;二是学科建设新的增长点不足,学科整体实力有待进一步增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解决行业重大问题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学校发展的空间制约依然存在,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我们必须直逼问题、不回避矛盾,并在今后的工作中补短板,抓推进落实。
第二部分:2016年工作
2016年是上海理工大学“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综合改革的推进年。我们将团结带领全校广大师生员工,紧紧围绕精品本科、一流学科、百强大业三大发展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深化人才强校主战略,推进本科教学教师激励计划和“高峰高原”学科建设,不断提升综合办学实力;以完善校院二级管理体制、优化学科布局、拓展办学空间为重点,不断激发整体发展活力;加强党建和思政工作,落实巡视整改、筹备召开第八次党代会、迎接110周年校庆,全力推动学校事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一、以提升质量为核心,坚持特色发展,加快一流理工大学建设进程
1、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完善培养模式。做好工程教育认证,制定专业自主评估实施办法,启动第二批专业自主评估工作,做好上海市专业选优评估与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筹备工作。实施“长三角工程教育联盟”学生互派交流工作,推进联盟内教师的共享平台建设;推动“上海市高校高等(工程)教育发展联盟”“上海市高等教育国际工程认证联盟”以及“智能制造工程师学院”建设。不断完善春季招生办法和实施方案,探索和适应“一二本合并招生”“按专业招生”等新模式下的录取方式,做好2016年招生工作。
2、科学规划团队布局,着力打造一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学校第一资源的思想,围绕学校总体和阶段性发展目标,科学布局学科团队的规模与架构。根据学科群建设发展目标与建设方案,多途径引进和培养优秀学术人才;面向全球招贤纳士,建设国际化师资队伍;改善教师队伍学缘结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不断提升师资队伍整体水平。进一步探索以绩效改革为导向的薪酬改革新机制。加大海外名校青年博士等引进力度,积极吸收海内外高校、企业的高素质、高水平工程应用型人才。
3、强化优势和特色,着力构建与一流理工大学相匹配的学科体系。学科是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基础。学科水平直接影响一所大学的办学质量。要坚定学科建设的引领地位,围绕发展目标优化学科布局,跟踪学科前沿,以国家和行业发展急需的重点领域和重大需求为导向,紧抓“双一流”建设机遇,持续推进高峰高原学科建设。以重点建设的高峰高原学科为基础,加强学科的交叉融合,培育学科新的增长点,构建协调发展的学科生态圈,打造提升学科高度的标志性成果。加强与国防科工系统等单位的合作,强化军工科研基础条件建设,提升学校服务军工重大项目能力。
4、增强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科学研究是知识创新的引擎。坚持面向国家和区域重大需求,大力开展国家急需的战略性和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研究;加强科技资源整合,创新科研组织方式,扎实推进科研平台建设,促进跨学科、跨学院、跨学校的科技创新平台和创新团队建设。不断推进上海太赫兹波谱与影像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积极培育上海科创中心太赫兹技术功能型平台、国家太赫兹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国家太赫兹技术产业化基地。积极整合智能制造、医疗器械、电子商务等领域的创新资源,服务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深入推进和拓展“一校八院(所)”共性技术协同创新合作,不断完善校院协同的多元化运行模式,争取政府与行业的各级各类专项资金支持,探索落实协同创新人员的激励机制。
5、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扎实推进学校国际化进程。国际化是大学迈向一流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是世界一流大学发展的普遍规律。要坚持扩大开放办学,在与海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国际组织的深度合作中,进一步开拓国际视野,确立追赶目标,找出发展差距,明确发展路径,提升发展水平。积极拓展新的国际合作交流资源;大力做好国际高水平实验室的合作工作;积极争取开办孔子学院。扩大国际交流交换学生的国别、数量和规模;制订完善留学生经费激励与使用办法。加强沪江国际教育学院建设,使之成为留学生教育与管理的实体学院;进一步加强沪江国际文化园建设与管理。深化中英学院十年规划的实施,推动中德国际学院快速发展,不断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加强国际高等教育研究,及时了解国际同行动态,为学校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经验借鉴。
二、以党建引领中心工作,凝心聚力,共谋发展,努力为一流理工大学建设提供强大的思想、政治和组织保证
筹备召开第八次党代会,落实巡视整改工作,持续推进《上海理工大学深化综合改革方案(2015-2020年)》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完成“十三五”规划的审定、备案与启动实施工作。
1、以思想政治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党员干部党性修养和理论武装。落实各级党组织抓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加强督促检查和责任追究,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协同机制。创新中心组学习方式,加强和改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习宣传,进一步完善理论宣讲工作机制。强化课堂、讲座、论坛、场馆、网络、新媒体等阵地管理。围绕学校改革发展大局,做好重大政策的权威解读、重要活动的深度报道、重点舆情的及时回应;做好重点选题的提前策划与主动宣传。进一步推进新媒体群和学校外文网站及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组织开展文明单位评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文化建设与文明创建的全过程。
2、以增强办学治校能力为重点,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加强领导班子政治思想建设,强化校内各级党政领导班子的常态化学习,不断增强领导干部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加强对主要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健全和落实日常从严管理监督制度,建立领导班子分析研判制度。加强青年干部的培养与使用,不断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完成干部选任、管理等相关制度建设。逐步完成二级学院中层干部换届工作。做好干部日常管理、考核、监督工作。
3、以抓基层、强基础为重点,进一步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巩固和拓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龙头,全面加强党员队伍的思想、组织、作风、纪律建设。以二级学院党组织建设为重点,统筹推进教工、学生党支部建设;组织开展基层党组织落实抓党建工作专项督导。开展党建案例与组织生活案例评选活动,推动党建特色品牌项目创建;促进区域化党建联建,提升基层组织服务发展的能力。做好发展大学生党员工作,继续加大在领军人才、青年教师等群体中发展党员工作力度。强化党员日常管理与服务工作。
三、提升管理与服务效能,努力构建一流理工大学建设的文化、制度和支撑体系
1、加强资源整合,完善内部管理,着力提升服务保障能力。注重学校办学空间和资源的集约化使用,深化服务型机关建设,不断提升服务效能。落实实事工程项目建设,切实惠及民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不断提升后勤、图文信息、档案等公共服务品质,打造面向师生的移动终端信息服务系统。完成先进制造大楼的工程建设、580号大门及勤勉大道等项目修缮。推进“十三五”基建项目报批工作,推进南校区一期工程的可研批复及前期工程启动。做好校园节能监管平台验收及运行工作,全面提升校园生态、环境、卫生等工作水平。
2、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师生主体地位,着力促进校园和谐。坚持以教师的发展为本,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在学校各项制度的制定中,充分体现尊重人、关心人、激励人的思想。坚持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为本,尊重青年学生的人格和身心发展规律,维护学生合法权益,把教育管理与服务咨询相结合,努力构建师生相互尊重、教学相长、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环境。坚持以师生的健康安全为本,加强食品安全、医疗卫生和校园安全稳定工作,不断完善平安校园、智慧校园建设。
3、坚持依法治校,推进民主管理,着力完善内部治理。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断完善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内部治理架构。建立完善与章程相配套、覆盖学校各方面的、系统的制度体系。加强学术组织建设,完善学术委员会制度,落实学术委员会对学术领域重大事项决策、审议、评定和咨询等权力。加强校院两级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团员代表大会等民主管理制度建设,扎实推进党务公开、校务公开,畅通民主管理渠道,充分发挥老干部、老同志、民主党派与党外人士以及广大师生员工在学校发展中民主参与、民主监督、民主决策的重要作用。
各位代表,同志们!学校新一轮发展的号角已经吹响,“十三五”的蓝图已经展开。全校师生员工正满怀激情、奋力拼搏,以优异成绩迎接第八次党代会的召开。让我们在“做精品本科、争一流学科、创百强大业”的办学目标引领下,围绕建设一流理工科大学的共同理想,坚守党风廉政和安全稳定两条底线,以师生发展为根本,进一步强化教育质量,提升学科水平,增强综合实力,在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主动对接服务“中国制造2025”和“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推进学校事业新的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