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科技三会精神】人才强、科技强、国家强,听他们的心声

发布时间:2021-06-10浏览次数:373

近日,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坚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在学校广大师生和科技工作者中引起了强烈共鸣,科技自立自强的号角已吹响,激励上理人在攀登科研高峰的道路上踏实前行。就让我们将“话筒”对准学校一线科技工作者,听听他们的心声。





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您这些年在光学领域打造了国际一流的“超级战队”,培养、引进了一批批优秀人才,请谈谈您的“人才观”?


庄松林院士:

高等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大学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教书育人,我们要培养对社会有贡献、对经济建设有贡献的人才,同时我们也要把科研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始终站在科技发展的前沿,这样才能把我们的科研成果反映在教材里,把人才培养提升到更高的质量上。此外,创新型人才在做理论研究的同时,也要熟悉产品落地的整个流程,要让科研工作“接地气”,在找研究方向时就要形成一种“可以用”的思维,才能在国家“卡脖子”技术问题中,发挥人才最大的优势。

我自己很喜欢和年轻人相处,因为和思维活跃的年轻人打交道,可以保持对科研的热忱和学术敏感,因此我一直叮嘱团队的每个老师都不要有私心,多看年轻人的长处,创造条件、搭建平台,让年轻人快速成长起来,成为我们领域的“后起之秀”。

我认为,最美的科研誓言就是爱党爱国,愿每一位科研工作者都能始终坚守科技报国的初心情怀,自觉做弘扬爱国奋斗精神的示范者和引领者,在时代洪流中抒写精彩人生。


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攻关要坚持问题导向,奔着最紧急、最紧迫的问题去。将创新链产业链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您怎样理解科技攻关的问题导向,如何更好地进行双链融合,为科技创新“补短板”?


光电学院教授朱亦鸣:

科研人员不能为了发文章而发文章,我们要做的是“有用”的科研,将研究方向瞄准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让科研成果既要具备引领性、创造性,又要具备市场价值、社会价值。此外,我们要积极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为此,需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潜心研究和创新创造的评价制度,激发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活力,在全社会营造潜心研究、追求卓越、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让科技工作者写有用的论文,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我们科技工作者要弘扬科学家精神,主动肩负起历史重任,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去。


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必须具有强大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教学科研工作要面向国家需求,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您从能源的角度谈谈如何理解教学科研工作要面向国家需求?


能动学院教授豆斌林:

发展科技和自主创新的目的是解决国家需求,使人民生活得更加便利和幸福。碳达峰、碳中和作为国家重大需求,代表了人类绿色低碳转型的大方向,就目前研究来看,发展氢能是理想的解决方案。作为能动学院的科研工作者,我和团队围绕“氢能”这一国家能源发展战略需求,探索能在较低温度分解水制氢的途径,研究生物质制氢新方法,以期找到可大规模利用、不产生温室气体且有经济性的制氢方法。

此外从老师的角度来谈,在加快自主创新成果转化应用的同时,要为国家建设培养更多的科技创新人才,所以我们在科研中也要注重带领研究生研究分析相关领域前沿的科学问题,为他们“量身定做”课题方向和培养计划,让他们在充分参与课题研究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

 

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生科技领域取得显著成效,医用重离子加速器、磁共振、彩超、CT等高端医疗装备国产化替代取得重大进展。——这些年您一直致力于医疗分析仪器的相关研究,您认为,我们该如何推进高端医疗装备国产化?


医食学院教授聂生东:

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段讲述,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实现了国产化“替代”并不是完全“取代”进口设备,在国产高端医疗装备方面与国际“巨头”之间的差距还是非常大的。只有认识到差距,才能激励我们在高端医疗器械关键技术的研发、制造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和物力并奋起直追。

因此,从事高端医疗器械工作的科研人员,要认清事实:真正赶超国际先进水平,需要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持续不断的研发投入。在医疗器械软件技术方面,比如在医学影像的智能处理与分析方法方面,我国的整体水平还是比较高的。我国高端医疗器械的差距主要体现在硬件上,比如高端CT的探测器、高场和超高场磁共振成像技术等。因此,国产高端医疗器械的突破与发展,需要大家共同努力、积极作为。


采访手记

采访庄松林院士时,他带着我们从办公室“转场”到实验室进行拍摄,看到门口还在耐心等待面谈的专家,他调侃地向专家介绍我们:“实在抱歉,请再等一下,宣传部带着记者是drop in(突然拜访)的。”大家都笑了。这一幕让我想起刚进入上理工的时候,我就被委以重任采访庄松林院士,那时候的他也是这样“档期满满”,在办公室里边吃盒饭边研究课题,得“插队”才能见到他,像个忘我工作的“热血青年”。也正是在这样的工作节奏中,庄松林院士取得了一系列光学科研成果,为我国光学事业培养出一批行业翘楚。

我们带着好奇,“跑题”地问:“这么多年了,您为何还坚持工作?”庄松林院士说:“假如我是个演员,那么现在的阶段就是幕布正在落下,观众已起立鼓掌,但我不能止步于此,我想把这个舞台搭建得更大、更好,把更多的镜头、更多的掌声留给台上的年轻人。”比喻可真好,在很多人心目中,庄松林院士就是这样一个“力推”年轻人的学者,是在光学领域“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的典范。

如今,庄松林院士团队的詹其文教授,以“光子飓风”的研究成果实现了光学领域“0到1”的突破,入选美国光学学会(OSA)评选的2020年度全球30项光学重大进展之一;张大伟教授2019年成为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入选万人计划;朱亦鸣教授荣获上海市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实现了上理工在该奖项零的突破,也是2021年度市属高校唯一获此殊荣的青年科学家……

追随着光的力量,庄松林院士已然像一座灯塔,用他的光芒为年轻人照亮前行的路。



供稿:新闻中心

文:董真、李卉云

图片转自央视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