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梦一夏】上理青年以青春之名,赴红色之约

发布时间:2024-08-05浏览次数:57

从思政书本到实践基地,从挖掘红色故事到创新宣传方式,这个暑期学校近50个实践团队走进革命遗址、红色场馆,带着对历史的敬畏和对青年责任的深刻认识,开启了红色研学之旅,在传承红色基因中激发创新创造伟力。

“沪江星火”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7月,上海理工大学“沪江星火”青年记者团与同期入选的21支实践团,在江西井冈山同上为期9天的沉浸式“大思政课”。

开国中将赵镕将军之女赵京娅为记者团讲述了父亲意志坚定、英勇投入革命的动人故事,师生们与革命先辈开启了一场“隔空对话”。在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的精心组织下,一个个革命旧址“化身”成为生动的党史课堂:坐在八角楼满是历史痕迹的台阶上,聆听毛泽东如何在清油灯下写出《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两篇光辉著作的故事;走进井冈山高大宏伟的革命博物馆里,品味陈毅安将军带着何种感情写成了寄给妻子的家书;急行军、制红军餐、编草鞋……“零距离”体验红军战士究竟怎样渡来赤旗。

青年记者团杨宇晨感言道:“踏上井冈山这片浸润着革命先烈鲜血的土地,倾听那些扣人心弦的革命往事,作为青年学子,我们要赓续红色血脉,练就真本领,勇担使命,在新征程中展现青春最亮丽的底色。”

“沪江星火”青年记者团学习红军编草鞋

创新形式让红色文化焕发时代光芒

要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充分学习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积极响应号召,来到了革命征程的“转折点”——遵义。作为本次研学活动的负责人,常雨昕说:“作为本次活动的参与者,我深深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归属和自豪。我们用实践的方式,展现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

实践团队通过对遵义会议纪念馆、娄山关、青杠坡红军烈士陵园等景点中红色文化的深度挖掘,总结出以革命斗争、革命历史、革命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形态,即红色文化的“光与影”。这份“光与影”是独属于中国的特有文化形态,承载着中华民族的革命历史和革命精神,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

此外,小组成员通过各种数字平台推广红色文化,推进红色文化网站和应用程序的开发。在技术层面增加了精准定位和更具吸引力的内容板块,使红色文化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的宣传推广取得显著成果。在团队的推动下,红色文化与社交媒体的创新性融合,不仅成功吸引了大量青年学生的关注和参与,也为后期的工作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团队成员在遵义当地采访调研

演绎起点故事答好时代大题

为深入了解红色资源新型传播方式,车辆工程研究生第二党支部联合电气工程研究生第二党支部前往一大会址等地,开展上海红色教育基地创新红色文化传播方式的调研活动。团队深入调研了解到,一大会址纪念馆分为7个模块板块进行宣传展示,综合采用文物实物、视频、油画雕塑、实景还原、多媒体声像等多种展示手段,生动系统地讲述党如何“白手起家”。在参观过程中,支部同学采访到一位头发花白、胸前佩戴着党徽的老人,他骄傲地说:“我是一名40多年的老党员,是中国共产党解救人民于苦难之中,创造了这个繁荣富强的国家。是党啊,带领我们,走向社会主义,走向繁荣富强,我们的生活才能越来越好啊!我们要跟随中国共产党,听党的话。”眼睛闪烁的光芒,让同学们深刻感受到信仰的力量。

无独有偶,材化学院的暑期实践课程,也将研学的目光投在了一大会址。与机械学院不同的是,材化学院更为注重对于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的挖掘。针对古时阴阳五行,意在让文化“贯通古今”,研学团队建设性地提出可以依据身着衣物颜色来区分五行属性。经过对来访人员的着装属性分析,研学团得出了“服饰属性以金水土混合属性居多的结论”,其占据了52%的比例。看金性,两万长征,似铁似钢,是精神里的信仰;说水性,大浪淘沙,不卑不亢,是情感中的渴望;谈土性,翻山越岭,愈挫愈勇,是物质外的梦想。国人色泽间的审美源自血液里流淌着的最原始的呼唤,这也侧面说明了新时代下红色精神也在着装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作为研学的负责人,郭嘉欣同学呼吁:“文艺是铸就灵魂的工程,优秀的文艺作品具有启迪思想、振奋精神、温润心灵、陶冶人心的重要作用。让红色文艺作品具有社会审美的时效性,需要将红色和五行元素的概念相结合,通过巧妙的搭配方式来体现作品的视觉效果和文化内涵。”

实践团走进一大会址

车辆工程研究生第二党支部联合电气工程研究生第二党支部走进一大会址

穿过时光隧道,脚踏红色故土。历史的气息萦绕于每个青年心间,实践团的师生们就在此刻与先辈们的信仰产生共鸣。

供稿:新闻中心

组稿:徐煜、董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