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西部”“致力于创新”“飘洋过海去留学”……站在毕业的分岔路口,毕业生们将要完成从在校生到“社会人”的身份转变。四年里,不同的努力方向和成长经历,造就了不一样的追梦选择,也为追梦路上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补给”。毕业,又是一个新的开始,让我们跟随几位毕业生的脚步,见证他们如何继续追梦之旅。
黄钰杰:追志愿梦,以己之力促西部发展
“我是来自上海理工大学的黄钰杰,我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青年的号召,志愿去西部、去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希望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接力支援西部的‘长跑’……”在上海团校面试现场的九位面试者中,一位学子正侃侃而谈。他就是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的黄钰杰,作为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一员,他已经整装待发,即将踏上前往新疆的长途列车。
黄钰杰是土生土长的广西人,从小就生活在西部地区,见证了家乡日新月异的发展历程,也深知西部经济文化建设和东部沿海的差距。来上理求学的四年时光,黄钰杰服务西部的心情也越发迫切“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为缩小东西部之间发展不平衡,贡献自己的力量。”
志愿精神的养成,一定离不开志愿服务经历的积累。黄钰杰曾在暑期通过实物教学等形式给爱心暑托班的孩子们科普新能源知识,和孩子们一起制作太阳能发电小模型,增加孩子们的环保意识,“志愿行动使我感到自己被需要,令我和身边人被愉悦感和幸福感包围。”
在黄钰杰的心目中,“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谈及如何在两万五千里的考验中“翻雪山”、“过草地”,他莞尔一笑,“爱国精神与爱国主义,就是也将成为支撑我克服西部工作困难的原动力。”
黄钰杰
夏思宇:追创新梦,把创新贯穿于学习和生活
在机械工程学院夏思宇同学的书桌上,陈列着一排荣誉证书和奖杯: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冠军、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最佳创意奖、“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海市金奖、“创青春”上海市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本研七年的上理时光,让他成为了包揽创新创业类竞赛奖项的“大满贯”得主。
刚踏入校门时,创新创业的种子就在夏思宇心中生根发芽:“学校特别有那种创新创业的氛围,让我萌生了对机械结构、机械设计的兴趣,并且我更倾向于机械专业的创新创业比赛,为此还从光电学院转专业到机械学院。”
创新创业的种子,需要汗水和心血的灌溉,让夏思宇印象最深的是在洛阳参加全国机器人大赛,因长途颠簸再加上比赛场地的调试环境不同,机器人的齿轮变速机出现故障,急需润滑剂补救。“我们首先想到用学校食堂的食用油,但可能对零件有负面影响,因此放弃了这个想法,如果到专业的模型店或是器材店购买时间不允许,后来大家头脑风暴,使用团队女孩的护手霜作为‘救命稻草’,顺利通过考验。”
在创新创业的道路上,夏思宇和团队攻破过许许多多这样的项目难题,那些年大家一起熬过的夜、睡过的地板、吃过的泡面,都已经化为闪亮的奖杯和深深的足迹,铭刻在他们的光辉岁月里。“学院和学校老师对比赛的指导是至关重要的,而且比大赛结果更珍贵的是收获到的友谊,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追寻着属于我们的创新梦想,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并肩作战的情谊非常让人着迷。”
如今夏思宇已经在联合汽车电子有限公司工作,创新已经贯穿于他的工作和生活,成为常态化的个人习惯和要求,“创新创业于我而言是动力源泉,更是精神食粮。”
夏思宇
朱脉豪:追国际梦,在国际化的校园里放飞理想
图书馆里的浓郁书香,北欧大草坪午后温暖的阳光,湛恩大道两旁斑驳的树荫……沐浴在上理工国际化氛围中的管理学院的朱脉豪,曾常做客沪江国际文化园、参加香港大学暑期项目、与美国来访的外教频繁交流,现在他手持着哥伦比亚大学应用分析专业的录取通知书,即将赴美留学。“出国继续深造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希望可以去学习多元文化,加强专业学习,在学有所成之后再回国开始自己的事业,报效祖国。”
从去年三月到今年三月为备战考试,整整一年的时间,朱脉豪每天都去图书馆。 “改变是巨大的,我不是一个爱宅和喜静的人,但是备考需要沉静和专注,因此我牺牲了以往娱乐社交时间,每天坚持图书馆和寝室两点一线的单调生活。”要问在困难面前究竟有没有想过放弃的念头,答案是肯定的,且不止一次。在冬天早上六点多的上理,天还是昏黑、室友们还在沉睡时,朱脉豪独自咬牙熬过备考的心酸;连续几次GRE考试都不理想,虽然花费了很多时间,但是一直不得要领,经历了备考的瓶颈期和考试失利的低潮期,后来多方探索,积累前辈经验,最终才筛选出适合自己的方法……朱脉豪对自己的评价是:“我不是学霸,也不是聪明机智的典型,备考时经历了多次备考失败和低潮期,但我坚信只要努力,一切都有可能”。
追国际梦是个不小的考验,朱脉豪用“普通人”的视角实现了她并不普通的梦想,在备考过程中关于学习方法和心态的收获同样受益终生。来自改变二字的魅力和成效,每个人都值得为其尝试和拼搏,正如朱脉豪所言:“一个人要活的像一支队伍,不气馁,有韧劲。永远不要怀疑自己做不成某件事,我们没办法掌控梦想路上的外生变量,但千万别丢失不断尝试和改变的心,信念会是度过难关的法宝”。
朱脉豪
王家娴:追语言梦,用自律和思考浇灌梦想之花
在英语辩论会上,双方辩友正展开激烈的“唇枪舌战”,2015级外语学院的王家娴以敏捷的思维、清晰的思路、专业的论据,赢得了现场阵阵的喝彩声。作为大家眼里的英语达人,她以年级第一的专业成绩保送了复旦大学的研究生,即将继续语言追梦之旅。
“我一直处于‘多任务’状态,本科期间参加英语辩论赛、写作比赛、翻译比赛、去法国交流学习、自学法语获得文凭和口译证书……”大学时间有限,人的精力就这么多,时间从哪儿来?她解释说:“我有早起的习惯,通常6:00起床,晚上11:00前入睡,把难度最大的任务放在早上”,如此自律的生活作息使王家娴赢得了对语言的超强感知。
竞赛是修炼语言的绝佳时机,王家娴注重平时的语言积累,广泛参加语言类竞赛,获得了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特等奖、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特等奖、 “外研社杯”全国大学生英语辩论赛校园选拔赛一等奖等。对于竞赛她有自己的感悟和心得:“英语是输入和输出两个过程,在扎实的专业基础上再针对自身弱项不断训练,除此之外,英语不光是听说读写,更重要的是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来解决一些社会问题”。
她每天都会记日记,包括日常心得和读书笔记,在加深语言功底的过程中,王家娴养成了深度思考的习惯,培养了独立辩证的思维能力。“认真踏实地做学术研究,在翻译理论方向做出成就”,这也是她读研的初心和目标。
王家娴
奋斗是青春最鲜亮的底色,无数上理学子走出校园,踏上追梦之旅,在不同的平台中继续深造,在祖国的各个岗位上发光发热,以己之行践行着“信义勤爱,思学志远”的校训精神。祝愿2019级全体毕业生前程似锦,青春不散场,追梦再启航!
供稿:党委宣传部
文:李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