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理工大学2017年党政工作要点

索取号:0202000-2019-0007发布时间:2019-07-24浏览次数:119

上海理工大学2017年党政工作要点

2017年学校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本着“稳中求进、内涵发展、固本强基、着眼长远”的原则,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着力人才强校主战略,推进一流学科建设,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和学校第八次党代会的胜利召开。

一、坚持立德树人,夯实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根本

1.贯彻落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路新战略,落实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按照中央、市委、市教卫工作党委部署,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筹备召开全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出台学校贯彻实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的方案,切实保障会议精神能够落地生根,切实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加强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建设。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全校师生中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贯穿于育人全过程,初步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氛围。增强思政教育实效,深入发掘通识课、专业课的育人资源,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成立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领导小组,发挥工程教育和工程人才培养的传统优势,推进思政理论课、综合素养课、专业课三位一体的思政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打造“智慧中国”系列课程。

3.筹备建立马克思主义学院。整合资源、集中优势、凝聚队伍,在社会科学学院基础上进一步凝炼学科方向、整合研究队伍、创新管理机制,研究制订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方案,筹备建立马克思主义学院。以课程建设为基础,以学科发展为支撑,以理论创新为动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

二、落实党委三大主体责任,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1.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开好第八次党代会。进一步强化并全面落实党委的意识形态工作、基层党建工作、党风廉政建设和党内监督三大主体责任,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严格执行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推进二级中心组学习常态化、规范化建设。精心筹备开好第八次党代会,形成高质量的工作报告;统筹各方力量,做好会议组织;在全校范围内组织开展党代会精神解读学习,动员全校上下把思想统一到党代会的决策上来;围绕党代会召开的契机,组织开展多层面的专题研讨,理清思路,统一认识,为学校发展提供强大思想保障。加强党对统战、群团、老干部等工作的领导,共同推进学校事业发展。

    2. 构建意识形态工作齐抓共管机制。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制定学校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实施细则,进一步强化党委主体责任,建立“责任清单”,完善“负面清单”,构建意识形态工作齐抓共管机制。继续组织学习宣传好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认真做好党的十九大和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主题教育活动,为大会的召开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抓好会议精神的宣传贯彻工作。推进文化育人工作,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校史校园文化育人。

3.扎实推进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切实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注重加强教师党支部和学生党支部建设,发挥党建在学校思政工作中的堡垒作用,在基层组织中探索形成具有理工特色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建立党员经常性学习教育机制,持续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抓实“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员、年度民主(组织)生活会等党的组织生活制度的落实,提高组织生活质量。加强基层党建责任制落实工作,继续推进“卓越党支部”的创建工作,着力打造以党建阵地(平台)建设为核心,以品牌和特色立项为支撑的党建工作体系。注重从优秀年轻教学科研骨干中选任党支部书记,定期开展党组织书记沙龙,举办骨干青年教师培训班和基层党支部书记培训班,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制定评价二级单位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的指标体系。认真做好发展大学生党员工作,继续加大在青年教师中发展党员工作力度。探索建立中层干部任期目标考核。加强后备干部的培训培养,举办后备干部培训班。

4.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和党内监督工作责任制。全面贯彻廉洁自律准则、纪律处分条例,认真落实《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牢牢落实党委主体责任、纪委监督责任,严格执行“四书四会三报告”制度,建立健全二级单位责任分解和跟踪督查机制;探索“三转”后加强监督的组织机制和方式方法,坚持和完善财务、审计、监察三方联席会议制度,强化源头防范。继续落实好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学校“实施办法”的执行。进一步加大查信办案工作的力度,完善查信办案工作机制和规范。推进廉洁文化建设。探索建立党内监督体系。做实干部“一岗双责”,严格执行问责条例,加大问责力度。

三、着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全面提升人才队伍整体水平

1.加大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以增量人才做出增量贡献获得增量支持。聚焦未来光学技术、智能制造关键技术、医疗与康复器械等前沿领域,面向全球吸纳国际顶尖人才,加强组织领导,制定海外人才引进五年计划,设立海外人才引进专项资金,启动海外人才招聘工作,按照“建成一支300人以上规模、以海外杰出人才为主的创新团队”的工作目标,全面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利用中英国际和中德国际两个不具有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为高层次人才引进构建桥梁、窗口和平台,配合学校对沪江学院重新定位,整合拓展资源,发展留学生教育。

2.加强优秀青年人才引进和培养。结合“双一流建设计划”的实施,继续做好中央和地方各类人才计划的组织申报工作;继续实施加强青年教师培养的“思学计划”与“志远计划”,在此基础上出台鼓励教师加速成长、拓展国际视野、提升学术水平的国外名校访学的“乘风计划”,促进广大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尽快成长。结合“青年教师助教制”和上海市“四大计划”的实施,进一步完善“青年教师全程培养体系”。

3.加快师资队伍分类发展改革。全面落实“人才30条”,试点学科(人才)特区,建立“非升即转,非升即走”的高峰高原学科退出机制和基于师资博士后体系的Tenure制;试点实施长聘制、合同制科研人员聘用制、学科领域优秀人才双聘制、高端人才柔性使用制等人员使用新机制;从海内外高校、企业引进高素质、高水平工程应用型人才;从校内外优秀毕业生中录用实验员等教辅岗位人员;支持实验教师参加“教师专业发展工程”和实验教师专项培养计划。

4.推进人事政策改革。结合年度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晋升)等项工作、完善“正常晋升”、“擂台赛”、“绿色通道”、“沪江学者”等相关政策,实施“分类评价”、“校内晋升”,研究出台“代表性成果”、“同行评议”等晋升评价办法,确保各类人员有发展通道。探索按贡献取酬为标志的协议薪酬制、二元(校、院)薪酬制、特区薪酬制、项目薪酬(一事一议)制等激励机制。完善二级管理部门年度绩效目标考核体系,设计人才引进质量、教师培养绩效目标,重新修订并完善国际化考核指标,将人才质量提升任务落到实处。

四、扎实推进一流学科建设,提升学科整体水平

1.对接试点建设高水平地方高校试点方案,推进国际实验室集群建设。启动双一流建设,科学谋划和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紧贴高峰高原学科,聚焦“未来光学”“智能制造”“医疗器械与康复”三大学科,建设PI负责制的国际一流实验室集群,带动教学、科研和管理水平全面提升。

2.加强学科建设力度,保质保量完成高峰高原学科建设。通过优势特色学科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增强支撑学科实力,争取学科建设保持继承性、长期性和生态性,实现学科整体水平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强化重点学科建设,加强校内外协同,形成一批优势特色学科跨校研究团队。实施“学科特区”政策,建立基于学科特点和岗位特性的分类聘任体系,建立适用于高水平大学建设“特区”的聘任制度。总结高峰高原学科建设经验和成效,完成第一阶段(2015-2017年)绩效评价,筹备第二阶段(2018-2020)备选学科建设工作。建设GF特色学科,培育国家GF特色学科重点实验室。

3.发挥优势特色学科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增强支撑学科实力。在优势基础上聚焦特色方向,设立“太赫兹科学技术与应用”“新能源技术”等若干“优势学科特色培育高地”,给予特区政策和资源支持;在特色领域建立优势学科,推进“先进医疗技术研究院”“电子商务研究院”等若干“特色学科优势培育高地”建设,以汇聚人才、提升国际影响力。

五、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加大精品本科建设力度。持续改进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方式方法,全面梳理各专业培养计划,完善专业教学质量监督保障体系;完善教育教学激励机制,提高激励计划的实施成效,探索课程学习的过程化管理改革,推进激励计划形成长效机制。把激励计划和教学改革的经验做法贯彻落实到专业建设、专业标准制定和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上;持续推进专业自主评估(11个专业)、中国工程教育认证(2个专业)、住建部认证(1个专业)、ASIIN(5个专业)、AACSB(管理学院)等国际认证的相关工作。继续做好2017年中国工程教育认证的申报工作(10个专业)。积极对接上海考试招生改革,落实学生综合素养评价在高考招生中的应用,力争在“按专业招生”改革中本科生源质量继续保持市属高校前列。

2.高质量完成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按照《上海理工大学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工作方案》要求,分阶段、分专项落实问题查找、总结整改、材料整理、自评报告撰写、专家进校检查等相关工作。严格按照“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工作方针,全力做好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确保高质量通过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完善以审核评估指标体系为框架的学院教学状态评估指标体系,做好以审核评估为标准的学院教学状态评估工作。

3.提升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内涵。推动研究生教育布局结构调整。参照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结合研究生招生、培养、学位授予、就业等环节,做好新增学位点申报及自主撤销或增列学位点工作,科学合理分配招生计划、经费投入和资源配置。探索国际合作研究生联合培养新模式,加强专业学位点建设,形成适应、引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国家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继续推行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录取制度;进一步加强导师队伍建设,以积极申报研究生中外合作项目助推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导师水平的提升;健全研究生质量评价体系和保障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研究生教育评价体系,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和奖助激励政策。

4.强化创新创业教育特色。探索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机制改革,整合校内、校外资源,形成相互支撑、有效协作机制;推进“2+1+1”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落实《上海理工大学创新创业大作业实施办法(试行)》,做好创新创业大作业组织和学分认定工作;推进创业学院建设,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大力支持师生参加“互联网+”“挑战杯”等各类竞赛。夯实平台,主推创新创业“最后一公里”,推进“尚理四和苑”“创新梦工厂”建设,完善就业创业实践体系。落实新修订的《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探索实行弹性学制,让学生在创新创业中展现才华服务社会。更加紧密对接行业,完善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提供精细化就业服务,强化对困难群体就业帮扶。

六、提升科技创新实力,服务国家和地方发展战略

1.对接服务国家和上海重大发展战略。紧密对接“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力发展健康产业”,上海“四个中心”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建设,杨浦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和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建设等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以城市发展定位、产业转型升级、区域高素质人才需求为导向,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促进创新协同,打造“环上海理工大学创新创业街区”。

2.建设国家科研平台。整合光学工程、医疗器械等学科,推进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地方联合实验室;申报教育部、工信部、食药监局重点实验室。积极做好重大项目的组织与申报,开展跟踪、动员、组织、培育和申报。

3.着力提升科研实力和水平。加强国家级项目的培育和申报,保持数量、提高质量,力争在国家杰青、优青上有新突破。进一步加强科技奖励申报的组织、动员、布局和跟踪等工作,培育和激励并重,争取省部级以上科技获奖数继续增加,国家级科技获奖再次实现突破。

4.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研发太赫兹等重大影响力产品,打造重大产业集群;深入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推进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依托科技园、技术转移中心等,加快完善技术转移体系,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高“纸变钱”的能力。

七、依法治校,依法治教,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能级

1.推进依法治校不断深入。以大学章程为准则,不断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坚持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推进科学民主依法决策的实施。召开教代会、学代会,充分发挥师生在学校民主管理中的作用。规范校、院两级学术委员会的运行,强化学术委员会在推进教授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扩大学校信息公开,加强规章制度建设,不断提高学校治理的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

2.做好校园基础设施和后勤保障工作。进行校园电力系统扩容改造,确保电力迎峰度夏。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做好南校区一期建设和1100号校区功能建设,全力推进海安路第二座天桥建设。为高层次人才引进提供更优质硬件资源,做好分析测试大楼和先进制造大楼的分配工作。协调好现有教学、科研和办公资源的调配,做好老外语学院和启明楼的改造,做好南校区宿舍空调租赁和安装等实事工程建设工作。继续推进学校房地产权证办理工作,规范校内出租出借房产工作。

3.继续打造智慧校园。升级全校的无线认证系统,提供校内一次登录,自动无缝漫游;提供EduRoam全球无线漫游服务,实现联盟高校均可提供无缝漫游接入,进一步改善国际化人才交流环境;加强网络信息安全建设,依据信息系统等级保护要求,进一步强化网络安全屏障。加强数据治理和数据分析平台建设,进一步改善大数据环境与应用建设。

4.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提高公共服务能级,提升校区资源使用效率,继续优化服务流程,全力提升服务效率;完成大型仪器设备监管与共享平台(二期)建设;规范设备采购流程,制定政府采购目录中设备非集市采购制度。做好图书资源及档案信息的利用工作。加强档案日常管理,提高档案使用效率。

5.进一步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工作。抓好校园安全管理各个环节工作,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杜绝重大安全责任事故发生。实验室要重点抓好危化品管理及废弃物安全处置工作。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制度建设、队伍建设,建立实验室安全工作的长效机制。

6.防范办学风险,加强内控机制建设。评估学校内部管理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对制度间的空白点进行排摸,对涉及内控的工作人员进行分层分类培训。针对控制薄弱环节和风险点提出整改方案。清理规范校办企业,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切实加强资产公司的管理与服务职能建设,促进学校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             2017年3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