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的温度定格在27℃,实验室仪器的温度设定在1300℃,室外35℃的高温下,暑期留校备赛的同学们正在忙碌……这是属于上理学子的夏日温度。学习、科研、备赛、实习,一个个不同的温度勾勒出同学们创新实践的身影,也刷新着他们内心的“奋斗温度”。
“在23℃的办公室,学做CEO‘练习生’”
衬衣熨贴,皮鞋锃亮,早晨9点,中英国际学院大一学生周颖褀走进陆家嘴一间属于自己的独立办公室,开始一天的工作。这可不是什么偶像剧里的情节,而是周颖褀真实的暑期实习节奏。
在前不久的“CEO for One Month 2019”比赛中,周颖褀从59477名参赛者中脱颖而出,获得了跟随外企德科FESCO Adecco CEO学习管理技能的机会,他从7月2日开始,当起了CEO“练习生”。
办公室温度是恒定的23℃,和室内温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对工作的热度和紧张程度。在这里,周颖褀每天要接受不同的任务,穿梭在各个部门之间;接触各类的客户,不断面向整个公司做出决策,感受最真实的CEO生活。“在工作中,我心里的弦就一直绷着,作为‘大学生CEO’,从专业技能,到人际交往,都是需要好好磨练的。”周颖褀的专业方向是工科,而外企德科是一家中外合资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他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学习相关领域的知识,并试着将工科思维和管理技能结合得更加紧密,把上理人的“奋斗温度”带到办公室。
逻辑思维能力、应变能力、英语表达能力、合作领导力……在实习中,周颖褀不断打磨提升自己。“原来职场生活是这样的!”他感叹道,“通过实习,零距离体验‘CEO’的工作,了解了企业的决策者应该如何安排时间、怎样进行决策、考虑哪些因素等等,也让我对未来的学习方向更加明确。”
"大学生CEO"周颖褀正在和客户沟通
“27℃的图书馆,是我的梦想‘试验田’”
夏日的图书馆依然热闹,温度保持在舒适的27℃,外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赵欢8点准时来到这里。“来得早一点才有机会‘抢’到心仪的位置,这个夏天,我要和学校图书馆‘形影不离’了。”赵欢笑着说。
赵欢正在研读专业书《LITERARY CRITICM》。荧光笔轻轻划过书页,通过颜色与之前的阅读痕迹区分开来,这本书上已经有了很多她做的勾画和批注,她还是对照着笔记仔细地阅读着、补充着。她早早制定好了假期的学习计划,正在一项项有条不紊地落实着——要完成法语二外的课本学习,为考博提前做准备;要进行《God Help The Children》的翻译;“文史哲不分家”,要继续哲学、历史的课程学习……
要完成如此庞大的计划,赵欢的信心来源于她的“神秘笔记本”。从早晨7点的晨读,到夜晚10点的写作练习,笔记本里详细记录了她每一天的学习进度。她还会写下“本周核心任务”,并用不同颜色的笔在计划旁进行标注。“我会每天对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制定出第二天的规划,并不断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调整,完成一件就在笔记本上划去一件。”
有关学术的大梦想,被赵欢分解成了每天一个个小目标,在图书馆里生根发芽。“假期对我来说太宝贵了,因为有大段的时间由自己掌控,也是培养自己良好的学习习惯,让我更有动力和热情去坚持”,赵欢说,“学术二字,看上去只有笔尖的方寸长短,却承载令人敬畏的厚度。”
赵欢在图书馆学习
“35℃下调试无人机,让5G‘视野’更宽广”
“让无人机化身河道‘巡检员’,360°全景无死角地对河流进行巡检,并利用5G将画面实时传输到河长制云平台,通过AI图像识别,可以精准定位到可疑污染物……” 在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海赛区现场,机械学院研究生李涵在介绍创业项目“微翌创新——全球首个5G 无人机VR全景直播方案提供商”,项目一口气斩获了大赛金奖和“最具人气奖”。
当5G遇上VR无人机,正不断拓展着VR全景直播的应用场景,李涵说:“VR全景无人机可以让拍摄视角发展到360°全景,搭载5G模块后,能以极低的时延传输大量数据,让直播更加清晰、稳定。”
灯光和掌声背后是技术创新和若干次的调试。顶着35℃的高温,学校大大小小的草坪上,都留下了李涵团队调试设备的身影。云台的稳定性、画面的清晰度、远程控制的流畅度,这些都需要进行一遍遍调试和仔细确认。“调试需要在空旷的场地上进行,大太阳底下,每个人的衣服都是湿透的,但最让我们心疼的还是被晒得发烫的设备。”团队成员李翔说道。
“我们的创业项目今年已经三岁了,这次比赛也像一个阶段性的总结”,这个暑期,李涵的创业团队还要为产品的持续优化和迭代而忙碌,“未来,我们期待5G无人机VR全景直播能够服务于社会的更多领域,为工业巡检、体育赛事、军警安防等提供技术支持。”
李涵创业团队进行设备调试
“1300℃制备荧光陶瓷,我的科研会‘发光’”
交通信号灯、广告牌、投影仪……LED灯遍布在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而这一关键技术的突破离不开一种材料——荧光陶瓷。“与传统荧光材料相比,新型荧光转换陶瓷材料有更高的发光强度、更长的使用寿命,能够大幅提高白光LED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在光电大楼无机光学材料实验室里,光电学院研究生孙静正在进行实验。
荧光陶瓷这个课题,孙静已经研究了一年多的时间,她的学术论文投稿刚收到SCI期刊《Ceramics International》的反馈意见。这个暑假,她和实验室“绑定”在了一起:针对专业审稿人给出的五条意见,孙静还需要做更多的实验,制备符合要求的荧光陶瓷片,完善自己的论文。
从配粉的比例,到干燥、筛选、成相,再到放电等离子烧结,在孙静看来,做实验也需要“工匠精神”,每个步骤都要力求精准。“荧光陶瓷材料主要在1000度以上的环境下实现高效制备,因此对烧结温度的把控尤为重要,我们把设备温度设定在1300℃,来控制烧结体的细微结构,获得的材料致密度高、性能好。”
“白炽灯照亮20世纪,而LED灯将照亮21世纪”。在蓝光LED灯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时,颁奖词中有这样一句话。对孙静而言,荧光陶瓷的研究照亮了科研的路,也让她对未来的“光”有了更多想象:“通过荧光陶瓷材料的应用,电能转化成光的效能大幅度提升,将带来更加广泛的社会价值,这也是科研的意义所在。”
孙静在制备荧光陶瓷
供稿:党委宣传部
文:李卉云
白一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