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初心、担使命,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学校开展主题教育第7次集中学习研讨

发布时间:2019-10-08浏览次数:7861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德树人不仅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的初心和使命。当前,上海理工大学正处在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关键时期,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新时代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必答题”,也是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必选项”。

为了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10月7日上午,学校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读书班“担当作为”专题集中学习。校党委领导班子围绕“坚持立德树人,推进三全育人,培育时代新人”主题开展第7次集中学习研讨。机关和教辅部门联组学习第3、6组处级干部一同参加学习。


学深悟透聚共识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党委副书记、校长丁晓东结合参加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宣讲经历,深入导学了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会议精神。他指出,要深刻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我国教育事业规律性认识“九个坚持”的概括,深刻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培养“六个下功夫”的工作要求,构建具有上理工特色的“三全育人”工作格局,培养新时代党和国家需要的一流人才。

作为一所拥有百年工程教育办学历史,享有“中国制造业黄埔军校”美誉的高校,学校在坚持立德树人,培养高水平人才方面有着独特的理工特色。党委书记吴坚勇在主题发言中指出,学校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工作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育人工作呈现上下联动、齐头并进的良好态势。学校推动形成长三角工程德育联盟,构筑了高等教育区域发展战略优势;学校将“工程德育”贯穿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打造以思政课为核心、综合素养课为支撑、专业课为辐射的三位一体课程思政教育课程体系,形成了理工类高校德育新模式;学校以抓“全员育人”为着力点,发挥思政课教师、专业教师、管理干部、后勤服务人员等各方力量,不断增强育人合力。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我们要坚守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导向,以获批领航计划整体高校为契机,推动立德树人工作取得更大突破。

人才培养质量是地方高校的生命线,这牵涉到立德树人的成色。副校长张华结合一流本科教育在主题发言中指出,要以高度的责任心、使命感,坚持立德树人使命任务,把“以本为本”作为根本目标,推进实现“四个回归”。当前要全面落实好学校一流本科教育行动计划,建成一批一流本科专业,系统整合校内外协同育人资源,传承好学校优良教育教学传统,不断提升学校立德树人水平。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战略任务,这是一个新的时代命题。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叶磊结合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在主题发言中讲到,“时代新人”是我们党在新时代提出的育人目标。要从素质构成、精神状态、使命担当三个维度科学把握“时代新人”的内涵和要求,高校培育“时代新人”要注重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用文化涵育心灵、成风化人,要抓住主体、用好方法、创新手段。

通过主题教育的专题学习,党委领导班子进一步提高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站位,统一了对立德树人使命任务重要性的认识,也进一步找准了人才培养工作当中存在的问题,并在理论高度、学理深度、实践维度等方面碰撞出了许多火花。


聚焦难点出实招

加强工程德育引领,有效提升新时代工程人才培养质量

教务处处长朱坚民介绍说,学校秉承百年工程教育优秀传统,以校本文化整合建设为切入口,将工程伦理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学校每年通过组织以庄松林院士为首的各学科带头人为新生讲述《工程导论》和为学之道,聘请企业工程师指导学生创新实践等,将工程伦理道德融于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等课堂教学全过程,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将专业知识传授与道德品行培养紧密结合。另外,学校推出面向全校学生的“中国系列”课程——“智慧中国”通识教育课程,教学团队由校内外院士、专家学者、杰出校友等人员组成,至今已经举办7讲,有效提升了工程人才的中国道路自信和行业发展信心。

发挥课程主渠道作用,努力打造高水平的思政“金课”

学校获批首批上海市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试点高校,通过积极组建工程德育教学试点团队,至今已开设19门课程思政教改项目课程;学校以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为契机,推动嵌入式思政课教学改革,开展示范课堂教学展示活动,建设优质在线课程等形式,大力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学校率先推动两支队伍(辅导员、思政课教师)优势互补,两个课堂(第一、第二课堂)有机结合,先后获评上海市思政教育创新平台建设项目、上海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等,走在上海市高校前列。

“大学生给大学生上思政课”,充分发挥学生在育人中的主体作用

学工部副部长周涛介绍说,学校推出“新时代•中国说”思政课新模式,选拔大学生讲师走上形势政策课讲台,立足自身专业背景,向大学生讲述所学专业、所在领域的发展动向和自身专业为社会进步、国家发展所能带来的贡献,让大学生感受学科和专业发展中的家国情怀、科学思维、人文精神、使命担当。这种“大学生给大学生上思政课”的形式,激活了以往在教学中略显被动沉默的学生群体,不仅实现了学生的自我教育,更通过朋辈教育实现了思政教育的全覆盖。学校更以长三角一体化建设为契机,深入推进长三角工程教育联盟建设,联合江苏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5所联盟高校,举办长三角高校“新时代·中国说” 大学生讲师邀请赛。此举不仅成为学校推进“三全育人”的重要创新和生动实践,也发出了长三角地区教育一体化发展的上理强音。

下一步,学校将扎实推进“上海高校课程思政领航计划”建设,以领航项目辐射全校,推动形成“三圈三全十育人”工作格局。接下来将建成“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研究中心”,构建7个课程思政领航学院、24个特色改革领航团队、180门精品改革领航课程。到2020年,打造2个课程思政示范专业、建成100门课程思政专业示范课、培育100名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名师,课程思政教育模式覆盖100%本科生。并打造体现理工院校专业特点的课程思政教学指南,覆盖100%专业,100%教师,100%学生。以及落实教材统编统用制度,出版20本课程思政建设教材。


学习研讨现场


供稿:党委宣传部

文:王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