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转5G 上理师生众“创”成“金”

发布时间:2019-10-24浏览次数:128

流速为2000m³/s的宽阔江面上有它的身影,它是智慧“河长”,认真巡检河道,实时反馈信息;均速为20km/h的马拉松比赛上空有它的出现,它是火眼金睛,锁定参赛选手,呈现最佳观赛效果;速度为300km/h的高速铁路列车上有它的存在,它是有力助手,保障视频通话清晰流畅……令人惊讶的是,“它”诞生于一群青年学生之手,并且形成专利闭环保护,是名副其实的“made in China”。

揭开“它”的神秘面纱——在10月刚刚结束的2019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上,上海理工大学学生李涵团队携项目“微翌创新——全球最优效果运动场景影像5G实时传输系统开创者”夺得金奖,并在三强争夺赛中总分位列全国第16、上海市高校第1名,实现了上海市市属高校高教主赛道金奖零的突破。


指导老师夏鲲(左四)及李涵(左五)团队在颁奖典礼现场


超级体验   不断升级的新系统

在4G时代,影像上传带宽仅为10兆,传输分辨率严重不足,影像传输时延高于100毫秒,在拍摄设备高速移动时,经常出现画面震动,传输失真等诸多问题。随着5G时代的到来,李涵团队通过技术革新解决了以上痛点——利用5G网络切片降低时延,多接入边缘计算提升带宽,全景影像实时增强稳定性避免抖动,他们整合创新这三大技术,自主研发了一套全新的影像传输系统。

早在2017年底,他们就参与了华为5G应用白皮书的制定,成为华为全球首批、5G创新业务供应商。交通协管、河道巡检、大型赛事直播等,目前他们已经率先完成多个世界首次5G影像实时传输应用,并陆续成为三大运营商及沃达丰的5G应用供应商。

作为项目负责人的李涵,从小就对影像技术与飞行器设计有着近乎狂热的爱好。“最开始做这些是出于自己的热爱,后来与华为等企业的合作也启发我去关注市场的需求,把握这样的需求,不断进化我们的产品”,李涵回忆道。


李涵团队与成果之一“5G网联地面高速VR直播系统”


历经挑战  在大赛磨砺下成长

在三强争夺赛的提问答辩环节,台下的100位评委们轮番发问:“你认为公司目前的核心竞争力是技术为主,还是商务为主?”“5G加边缘计算在5G时代的优势是不是并不如3G,4G那么核心?”“未来下一步公司发展的规划是?”……一个个尖锐的问题,从不同角度考查每个细节,而李涵总能在一秒内应答如流,侃侃而谈。如此的流畅之后自有它的原因:“我都不用赛前准备这一环节的‘答案’,因为在研发过程中早已遇到过这些问题,细致和坚持是我们最好的‘答案’”。

“有压力,但不紧张也不害怕”,这是李涵参赛心情的真实写照,2014年,他主持的项目“直升机失动力安全着陆控制系统”被立项为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5年获全国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遥控滑翔机项目第一名;2016年全国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遥控滑翔机项目第一名;2016年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航空模型项目国家级“运动健将”称号;2018年他参与研制的“无人机VR全景实时直播系统”获第四届中国研究生未来飞行器创新大赛全国一等奖……从小学就开始参加各类科技比赛,在逐梦的路上,李涵却表示:“比赛获胜从来都不是我们的目标,因为永远有更高的领奖台。比赛对我们来说应该是一种检验,在参赛过程中,我们的项目,我们自己都得到了成长”,展望未来,李涵依然相信,坚持自主创新是最大的竞争优势。


李涵在大赛现场


精益求精  创新创业只有进行时

比赛的成功离不开背后默默付出的诸多老师,教务处的李臣学老师在备赛期间“几乎每天都要跟李涵见一见”,从PPT里“挑”点问题出来修改。此外他还不断找其他老师一同提意见,在他看来,“一个老师能发现一个问题的话,一百个老师看完那就是优秀的项目了。”

此外,作为团队成员,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得到锻炼。“以前我总觉得创新创业离我很遥远”,作为李涵的师弟,同样是工科生的李翔感慨颇深:“只专注于技术的我,通过比赛也开始关注市场、人力资源、财务等方面,涉足了新的领域,感受到了商业的魅力,这让我很受启发。”而作为一个文科生,张丹阳则在学科交叉的碰撞中开启新的探索,比赛前,为了更好呈现团队的成果,她前后修改了几十版路演PPT,“对我来说最难的就是呈现的内容是理工科的知识点,就像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这样的经历为我的就业提供了更多思路。”

比赛结果一出,李涵及其团队的项目照片和介绍就出现在了上理工“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展厅”的展板上,供更多的师生了解学习,这也是上理工营造创新创业的诸多举措之一。“我们学校致力于通过创新教育点燃学生的创业梦想,在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模式和孵化平台等方面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升级版’,激发创新创业教育活力和动力,为师生创新创业提供更大舞台。”教务处副处长宇振盛说道。


研发过程中团队成员反复调试系统


供稿:党委宣传部

文:董真、白一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