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正当时】点燃数字教育新引擎 向全数字化智能大学迈进

发布时间:2024-02-06浏览次数:123

数字签到、智慧管理、云课堂、场馆云预约……近年来,上理工从思想到行动,从顶层到基层,自内而外开启了数智转型的创新变革,实现一网通办、统管、畅学融合,点燃了数字上理的新引擎,为高质量发展赋能续航。

恰逢2024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在上海举办,上理工多年来在数字教育领域积累的经验与大会的“应用、共享、创新”主题高度契合,在纵深推进国家教育数字化的道路上,上理工紧跟数字技术的新理念、新业态、新模式,持续释放新技术对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溢出效应,勇做教育发展新赛道的参与者和推动者。

应用:一站式智慧平台解决教育“痛点”

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教育内容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针对教学“痛点”,上理工超前布局,从2019年开始将第一教学楼改造成为智慧教室,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课堂的形式更加多样化,也将老师们从传统的授课过程中解放出来,实现智慧教学环境的整体改造。2023年焕然一新的第四教学楼、即将启用的新建第三教学楼,普及型、互动型、裸眼3D等200余间智慧教室的不断扩容,让学校不仅告别教室紧张、排课困难的局面,更是将“平台+资源+服务”整合在一起,促进师生、课程、教学活动与智慧教学有机融合,智慧教学平台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持续赋能。

“促进学校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不能就数字化论数字化,需要业务、技术和数据全面协同,我们将智慧教室‘串’成智慧教学空间集群,全面提升教室的信息化水平,以期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信息化办公室主任李筠谈道。

智慧教学空间集群

2023年修缮一新的逸兴楼智慧教室

共享:全天候学习“加油站”让学生更乐思好学

智慧教室、智能实验室、智能图书馆等智能化“硬件”设施,覆盖了师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一网畅学”平台的投入使用,则无缝衔接了线上与线下,对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进行全过程支持,让师生的学习逐步脱离时空的限制,学习方式也发生着随时可沟通、可互动的创新改变,真正推动实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一网畅学平台整合了大量学术资源,包括专业课程、学术论文、研究数据等,在考博复习期间方便了我深入学习以及查找备考资料。”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研究生侯宜景谈道,寒假以来她都“泡”在一网畅学平台上,作为上理工与海军军医大学联合培养的硕士生,她能在平台上学到工学、医学、生物学等多个领域的课程,满足考博的个性化需求。

经过四年的摸索,“一网畅学”的实质性应用效果已经呈现:一网平台建成总课程数2.7万门,服务师生3.8万人次,近3年平台总访问量超9千万人次,最高单日访问量50万人次,《线上线下深度融合一网畅学智慧学习平台》获“2023年度上海市高校信息化建设与应用优秀案例”银奖。

“一网畅学”实现海量优质资源共建共享

课堂报告及时反馈,方便教师针对学生需求调整教学方案

创新:打通跨部门数字化“堵点”赋能智慧化管理

“我看到教室的门口都可以查询课表和空闲教室,学弟说可以线上预约运动场地陪我打会球,在食堂也可以‘刷脸’支付了……真想回来上学呀。”毕业多年的周同学趁着出差来沪,通过“平安上理”预约申请,再次踏入了“熟悉”的母校。比起记忆中的校园,现在学习生活的各个智能细节让他有种“万象更新”的感慨。这一切都得益于学校以“12306”框架打造数字化生态圈,不断完善一网通办、统管、畅学,提升管理服务的精准化、科学化水平,以信息技术、数字治理助推校园更“智能”更“智治”。

为打通跨部门数据“堵点”,上理工建设“一表通”“个人档案”“蒲公英”等数据工程,有效支撑教务处、人事处、学生处等10余个部门的数据贯通,形成服务“个性化”、管理“平台化”、数据“集中化”的创新性服务体验。打造电子签章、合同管理等基础能力,打通跨部门业务流程,包括科研、人事、教学、学工等管理系统,构建场地资源共享、请销假、采购报销、入职离职、迎新离校等场景,在业务协同和流程优化中,让数据多跑腿、师生少跑腿。

此外,构建智慧交通平台,实现师生车辆管理、无障碍道闸系统、外来车辆精准管理、智能停车导引等,提升学校停车管理服务能力,让师生学习生活更便捷。

WeLink手机端公共服务导引系统方便师生学习生活

智慧交通管理系统优化进出校管理流程

探索:“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双向赋能

数字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一锤子买卖,伴随着技术的不断迭代,数字教育的理念也要不断创新。学校将“数字化”与“思政”创新结合,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依托“基于辅导员谈心谈话的预警系统”这一学生信息化心理防控平台,实现心理预警线上线下“同声相应”,以数智为学生成才成长保驾护航。此外,学校还将挖掘“沉睡”的数据,通过分析图书馆占座率、教学楼使用率、教室使用率、综合出勤率等,让学风建设“活起来”。

重视数字教育不仅仅是加大对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数字教育工具的开发,数字化是手段,人才培养才是真正目的,唯有紧跟数智时代的新变化,才能不断升级人才培养模式。本科生院院长、教务处处长甘屹认为,接下来将继续发掘教育教学数据所包含的规律,赋能学校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持续探索“数字化+思政”“数字化+学风”等新领域,服务教师精准化教学、学生个性化学习,引导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培养学生在信息饱和的环境中具备自我导航的能力。

学风建设数据模拟图



供稿:新闻中心

文:董真、李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