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6日下午,习近平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时强调,新时代新征程,必须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对教育、科技、人才的需求,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
自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和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召开以来,我校师生高度关注,第一时间通过网络、电视、广播、报纸等多渠道收听收看两会盛况,听取政府工作报告,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大家聚焦“高质量发展”“弘扬教育家精神”“青年就业创业”“数字教育”等主题热议两会,汲取奋进力量,共话使命担当。
锻造高素质专业化干部、教师队伍
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时指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根本在于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孙红表示,今年也是学校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方案落地之年,是学校九次党代会提出的高质量发展六大任务的落实之年。任务目标确定下来,推动目标落地见效的关键就看干部队伍这支关键力量的发挥。最近,在学校党委指导下,组织部正在紧锣密鼓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规划,提出以“六大举措”建设“五个更加”的干部队伍,以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助力学校改革发展大业。而加强理论武装、提升政治修养、增强政治本色,提升履职能力,就要通过学习实践来提升。希望我们每位中层干部在学校发展的进程中,主动担当作为,勇挑改革重担,用自己的努力付出助力学校新一轮综合改革。
人事处处长甘屹表示,要从全面贯彻落实全国两会精神、学校第九次党代会精神以及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视角出发,以系统观念推进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保障人事工作体系的稳定性、创新性和可持续发展。造就更多“四有”好教师是师资队伍建设的核心目标,是高水平师资队伍的基本特征和内在要求,需通过引育并举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升整体实力,为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健全人才制度体系是保障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有助于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为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提供稳定的发展环境。工作中,还要注重师资队伍的多元化和包容性,鼓励不同背景、不同领域的教师交流与合作,形成开放、创新的学术氛围。
将高质量发展作为教育的生命线
李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对此,宣传部副部长李凡表示,学校第九次党代会也提出了高质量发展六大任务,需推动形成文化建设的目标协同机制,厚培守正创新的大学文化。大学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通过多元主体的深度协同实现文化要素的有机整合和价值共生,构建文化要素相互嵌套、功能耦合的协同机制,包括组织协同、内容协同、资源协同等方面。如在内容协同方面,硬实力和软实力要相辅相成,要在硬实力中挖掘文化元素,让文化引领和促进硬实力发展,协同形成“以红色文化为核心,学科文化、课程文化、师道文化、环境文化为支撑”的“五维”大学文化育人体系。资源协同方面则要从空间协同和社会资源协同两个方面统筹推进。
学工部副部长曹桂馥表示,报告回顾总结了过去一年取得的成绩,也对未来一年的发展提出了科学预期,为我们教育工作者注入了信心和动力。结合学校第九次党代会的奋斗目标,我们要善用教育发展规律,顺势而为,因材施教,切实提升大思政课的吸引力、针对性和实效性,引导广大青年学子厚培家国情怀,以主人翁意识为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和圆梦“双一流”注入青春活力。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创新引领发展,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研究生院副院长、研工部副部长王张琦认为,这与学校第九次党代会提出的高质量发展任务非常契合,学校后续将通过招生资源分配制度改革,优化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紧密对接国家战略、产业需求与区域发展,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进一步探索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相互支撑、带动学科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
中英国际学院党委副书记蔡卉更加关注高等教育国际化,她在学习了政府工作报告后表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推进改革创新,令人鼓舞,振奋人心,为高校发展改革指明了前进方向。在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的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国际化成为学校提升国际知名度、扩展国际学术影响力的重要途径,我们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发挥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时代担当,引领培育青年担当新时代文化使命,助力推动学校高水平对外开放走深走实,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国际化的有力保障。
产学研协同培养卓越工程人才
站在深化新一轮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关口,能动学院党委书记谢金平表示,要充分认识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和战略属性,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模式,全面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持续打造“思政工作融通”“育人队伍融入”“社会资源融合”的“三融”工作机制,实现思想引领与专业培养同频共振,创造“价值引领、资源聚合、效能倍增”的立体化育人效应。同时要加快推进产教深度融合,不断创新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模式,进一步激发师生创新活力,着力培养未来能源动力高素质人才,为经济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做出应有贡献。
培养在AI时代大有作为的卓越工程人才,外语教育何为?外语学院院长刘芹表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这对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提出了新要求。学校第九次党代会提出要着力培养“AI+卓越工程师人才”,外语学院承担全校大学英语和研究生英语的教学任务,应深化课程体系的数字化转型,运用人工智能技术重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实现英语能力与专业知识的协同发展,拓宽国际视野,提升学术英语的理解力和表达力,助力我校“AI+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为学校圆梦“双一流”做出应有贡献。
政府工作报告关于教育的论述与我校卓越工程型人才培养目标契合,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史玉表示,作为思政课教师,深感责任重大,我将进一步明确教学方向:在课堂上,融入“信义勤爱,思学志远”校训精神,讲好中国故事,激励学生将个人发展与国家需求紧密相连。同时,结合工程领域实际案例和热点话题,从思政视角剖析前沿成果,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社会责任感。我将不断提升自身教学水平,以新的教学技术创设教学环境,组织讨论和实践活动,让思政教育层层递进,为学校人才培养添砖加瓦。
机械工程学院教师王神龙表示,作为机械学科专业教师,聆听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我深感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使命在肩。在教学实践中,将围绕“深入实施基础教育扩优提质工程”要求,重点推进“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等核心基础课程的“项目式+场景化”改革,通过引入智能装备振动抑制等工程案例,构建“基础理论—数值仿真—实验验证”的教学模式,着力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创新能力。作为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核心成员,我将积极推动“机械工业数控机床技术重点实验室”高水平建设,在产学研协同中培养适应新型工业化的复合型人才。
以使命担当奏响新时代青春乐章
学习了政府工作报告,出版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黄渤钦表示,最直观的感受是“更加被看见”。报告中既有“更大力度稳定和扩大就业”等对青年学生未来发展的宏观政策关怀,也有“抓好校园学生餐、平台外卖安全监管”等对青少年成长的具体关怀举措,作为青年大学生,真切感受到了政策的温暖。此外,“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等新方向,让我们看到未来投身科技创新的广阔舞台,也激励青年将对国家发展的信心转化为脚踏实地的行动力。
光电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2021级本科生石悦言表示,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等内容,让我深刻感受到了国家对科技创新的持续投入和对青年人的重视和期许,这让我更加坚定了投身科研的决心。未来,我将以国家需求为灯塔,扎根基础研究,瞄准“卡脖子”技术攻坚,用硬核创新回应时代命题,将个人奋斗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在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征程中书写青年担当。
组稿: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