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上海理工大学勤业楼一间会议室内,最早源于长海医院手术室中医师痛点的“支气管镜手术机器人”项目落下了最终走向产业化的“关键一子”:项目负责人、光电学院王亚刚教授与来自浙江的桐轩集团董事长沈坤共同签署项目转化协议书——这个脱胎于学校医工交叉项目、将来量产后价格只有进口产品十分之一的医疗装备,距离登上“货架”更近了一步。
而项目的成功转化,离不开科技成果“转化门诊”的助力:学校在上海市科委的指导下,联合技术转移专业机构,组织成果转化、知识产权、投融资、法律等领域的专家,为在转化中遇到具体问题的老师“把脉问诊”。门诊通过科技成果“集体沙龙”及“1对1项目问诊”,帮助科研人员建立转化思维、解决实操问题,破解科技成果 “不敢转、不想转、不会转”等瓶颈制约。王亚刚教授就是在参加了学校第二期转化门诊后,明确了把成果推向的市场的路径以及需要规避的技术、法律和市场等方面的风险。据统计,已经开出的两期转化门诊对接转化项目32项,经门诊专家团队对项目进行针对性辅导、服务后,已有 10个项目进入深入对接环节,其中2个项目进入转化阶段。
专业技术转移机构负责人在转化门诊上作宣讲
如果说转化门诊是“助力器”,学校正在试点的科技成果“全部赋权”更是直击“纸变钱”堵点。2023年8月,市科委等七部门联合印发《上海市科技成果转化创新改革试点实施方案》。根据这一实施方案以及教育部、科技部和上海市相关文件精神,2024年7月,学校出台《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规定:学校科研人员利用职务科技成果开展自主创业的,学校可以将科技成果全部所有权赋予完成人。
《办法》不仅突破了国有资产处置的难题,也能赋予科研人员成果处置的更大自主性。按规定,学校科研人员完成的职务科技成果是国有资产,其所有权属于学校。在以往,转化项目采用“作价入股”模式,但流程冗长,同时潜在投资人多对涉及国资的股权心存疑虑。而在全部赋权模式下,由学校与完成人签订赋权协议,通过“赋权+转化+约定收益”,协商确定成果转化收益如何分配、转化费用如何分担等。也就是说,当科技成果产生经济价值时,可按事先约定“反哺”学校科研发展。正是受益于这项改革,学校机器智能研究院李清都教授创办的卓益得人形机器人公司,在“完全赋权”两个月后顺利融资1亿元。
随着一系列文件的出台,学校基本建成科技成果转化制度体系
而如何让优质科技成果更快更好地找到“下家”,还有一个重要角色:技术转移专员。“支气管镜手术机器人”项目就是在学校技术转移专员应群老师的“撮合”下,最终落地浙江仙居医械小镇。“科技创新成果从0到1,是艰难的跨越,从1到10也要历经重重险阻。我们就是发挥技术经理人的专业作用,让科研人员和企业家从‘情投意合’到‘终成眷属’。”应群老师说道。
技术转移人才是推进科技成果高效转化的重要因素,学校正在统筹规划、有序推进分类分层次培养,旨在造就一支真正有能力活跃在市场前沿的技术经理人队伍。“按照学校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和深化综合改革要求,学校正加快建设技术转移的制度体系、管理体系、支撑体系,努力打造上理特色的科技成果转移模式。”科技发展研究院院长刘宝林表示。
供稿:新闻中心
文:张炜